top of page
搜尋

新世界史-專訪孫隆基(下)

文-孫隆基 編輯-Alice.Wang

談古史應超越民族國家視角

至於說到中國,今天農牧業文明的考古遺址都處在中國國境內,但古代是不是這種情形呢?古代長江和黃河根本是兩回事兒。從江漢流域到華南這一帶,如果它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則它衍生的後果不一定是中國文明,也有可能是南島語系和南亞語系的始祖。 我們今天看古代文明,要突破民族國家的視角,如果用現在的國界來框線,我們就看不清楚很多東西。比如印度河流域古文明,大部分遺址在巴基斯坦境內,而巴基斯坦1948年才建國,為什麽稱為文明古國呢?所以說,我們需要打破民族國家的框線。 今天我們說“中華文明”,這個詞本身是語言的建構,裏面可以填很多東西,每個人、每個學者,都傾向於將中國文明“本質化”,所謂“本質化”,是一個術語,意思是將某個名詞當作那個東西的本身,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毛病。

今天很多人覺得,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有一個中心。其實,中心常常是前線,比如明代北京就一直是前線,以防止來自東北的外族入侵。為什麽我們一定要有中原主義?而且這個中原主義深植於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這就是“黃土帶的迷思”。因為中國人自身認同就有一個是“黃”,祖宗是黃帝,黃土帶是仰韶文化的溫床。1950年代、1960年代,一個留美學者叫何炳棣,寫了一本書叫《東方文明的搖籃》,就是黃土迷失的一個典型表現,而且他是一個大學者,講話很有權威性。何炳棣並沒有脫離民國時期的認識視野,現在小學教科書、大學的讀本,乃至考古學家都說中原文化是由仰韶、龍山來決定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大中心主義。

我的世界史講法與眾不同

之所以寫《新世界史》,最初動機是想替歷史系學生寫一個入門的導論,後來越寫越長,原來教科書只是一本,可我寫完第一卷,古代階段還沒講到。後來只好想到哪裏就寫到哪裏,也就不再是教科書了,如果你對世界史感興趣,可以看我這本書。現代人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是四大文明古國、大河流域文明之類,但我不這麽寫。 在書中,我提出了一些難題,比如羅馬帝國是離開歐亞大草原最遠的一個角落,為什麽會第二個垮掉?古代有幾個大帝國,秦漢、貴霜、波斯、薩珊、羅馬,印度與波斯頭頂上就是草原,中國是第一個垮掉的,而羅馬帝國為什麽第二個垮掉,那時匈奴已經內訌。

當然我要解釋,匈奴進入歐洲後組建的是哥特人大帝國,總部設在今天的匈牙利,那裏的喀爾巴仟盆地牧草區的範圍只有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國的4%,不可能建立起冒頓單於那樣的匈奴大帝國,而且哥特民族是農耕民族,此外羅馬帝國200年來持續被邊患困擾。 我這樣講世界史,是一種新的講法,我是想將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你不要看匈奴不見了四百年,其實沒有那回事兒,它是造成歐亞大陸文明和草原邊境全線震動,它最後消失的地方反而是在中段,而不是東段。而且我指出,這跟羅馬帝國結構比較脆弱無關,因為東羅馬結構一直維持到哥倫布去發現新大陸的前夕。

世界上宗教分成兩個大系,一個是亞伯拉罕系,一個是法向系。印度宗教都是法向系,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都是亞伯拉罕系。在《新世界史》的第二卷,我講到伊斯蘭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進行科研的時代是希臘化時期,第二次則是在伊斯蘭世界,所以湧現出很多大師,比如阿維新、法拉比等,這被稱為“科學革命”,是西方科學革命前的一個高峰,因為它綜合了印度的、中國的和希臘化時代的科學,這後來也刺激西方。 一場是科學革命,一場是教義的革命,如果兩場革命只能存活一個,結果存活的是後者。我也講不出其中的道理,因為這個東西很覆雜。我也要試圖解釋,但是沒有很令人滿意的答案。

勿將今日觀念投射於古代

“四大文明古國說”究竟是怎麽起源的,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很懷疑是不是民國初年編小學教科書的時候給編進去的,當然也不能這樣說,我看英文的教科書中,也將第一代文明列成四個區。 如果說我們形成了這種思想,那可能也是外來的。但是大概不會早於20世紀以前,因為古印度流域文明大概到20世紀初才開始真正的挖掘。再比如,當時講到“四大文明古國”還是用巴比倫來代表兩河,還沒有推到蘇美爾那麽遠。 其實在中國,也有比較大的改變,1900年以後,我們發明出了一個祖宗,叫黃帝,而這個在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的作品當中,都還沒怎麽提到,只是到了1900年,為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才想到應該推出一個象征人物來代表,就像日本神武天皇那樣,或者像西方某些民族國家的祖宗那樣。因為需要建構這樣一位祖宗,所以才將歷史推到五千年前,當時考古學家們也不太相信中國古代文明有五千年。

我想,“四大文明古國說”應該是兩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就是西方和中國,但不會早於20世紀。 要看到,民族國家概念是法國大革命以後才變成一個教條。19世紀有三種文明:民族主義、社會主義、自由主義。民族國家開始是一種顛覆封建王朝的力量,如果你是當權派,就要鎮壓他,只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計劃,裏面完全肯定民族自覺,這是民族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 今天我們看古史,是不是也在以民族國家為單位,投射回古代呢?可事實上,古代所有帝國都是多民族國家,很少是單一民族國家。民族國家是法國大革命之後的理想,這種理想當然也制造了悲劇,比如不是本民族的人,最好是遷走或者是消滅,結果帶來許多悲劇。猶太人因為每個國家都有,也沒有祖國,所以大家都要殺他。

總之,民族國家是歷史的產物,我們不應該把這個概念投射到歷史中去。

詳見孫隆基新作:《新世界史》第二卷

9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簡介

歷史大觀園是為了華語社會所創建的歷史教育平台。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以歷史學家的觀點剖析各國歷史﹐筆者包含精通世界史的孫隆基教授,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的杜子信助理教授。提供備考學生以及教育人士免費的教材資源與最新的史學創見。


免費訂閱

© 2023 by FEEDs & GRID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location: 台灣 台北市/ 嘉義縣 中正大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