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絲綢之路,新釋

文- 吳憶雯 編輯-Alice.Wang

「絲綢之路新釋」專題演講暨《新世界史》(二)簽書會活動報導

孫隆基教授此次以「絲綢之路新釋」為題,來介述近期出版的《新世界史》第二卷。並與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的《絲路新史》(Silk Road:A New History, 2012)進行對話。韓森以出土文物論證出的絲綢之路,是由許多綠洲小國組成的通道,而其間形成的「絲綢貿易」極度仰賴中國駐屯軍數量。而且陸上絲綢之路實際上並未真正串連起中國和西方的「大秦」(東羅馬帝國)。換言之,韓森筆下的絲綢之路,並不是一個由絡繹不絕的駱駝商隊構成的「東西大道」。

孫老師在《新世界史》第二卷的首章即論述歐亞大陸上的四個古代帝國—秦漢、貴霜、安息和羅馬,貫串成一條文明帶,這條鍊帶上東西兩端的秦漢和羅馬,被地理位置居中的貴霜帝國(由曾與秦國為鄰的月氏建立),分別稱呼為「秦人」(Chinese)和「大秦」(羅馬),貴霜帝國扮演著文化、宗教和貿易中介者的角色,間接也使得中國文獻中的「大秦」,成了「秦人」(Chinese)自身的鏡像。

透過這樣的論點,顯示文獻以及文化遺留證明了絲綢之路東西兩端的連結性,並非是韓森考古證據呈現出的單薄性,甚至是沒有耶路撒冷到東羅馬帝國這一段的存在。或許今日無論考古文物或是文獻史料,皆無法「絕對」解釋何以秦漢時期沒有與希臘愛琴海文化圈,有更加深入的互動關係。但是不可否認的,在文化意義上,這些帝國文明留下的遺產,印證了她們彼此之間並非「毫無干係」。

簽書會活動報導

圖/文 歷史系吳憶雯

6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簡介

歷史大觀園是為了華語社會所創建的歷史教育平台。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以歷史學家的觀點剖析各國歷史﹐筆者包含精通世界史的孫隆基教授,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的杜子信助理教授。提供備考學生以及教育人士免費的教材資源與最新的史學創見。


免費訂閱

© 2023 by FEEDs & GRID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location: 台灣 台北市/ 嘉義縣 中正大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