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晚期的「多瑙集團」(二)
- 文-賴庭光 編輯-Alice Wang
- 2018年4月17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羅馬帝國晚期的「多瑙集團」 主講:孫隆基 / 文:賴庭光
羅馬帝國晚期的政局與「多瑙集團」息息相關,若要了解多瑙集團,首先要先理解羅馬的邊防政策是怎麼一回事。
前面提到,羅馬的邊境在二世紀末左右頻繁受到西日耳曼部馬爾科曼尼族的騷擾,戰線最吃緊的地區便是多瑙河沿線的省分,這裡與日耳曼部族接壤的邊境線綿延數百公里,軍團很難只依恃河流、山川等自然天險防守,稍有不慎,蠻族便會滲透穿過防線,進入帝國精華區─巴爾幹地區恣意搶掠,但造成羅馬軍團在防守上處於如此不利的境地最主要還是前人的政策所致。

綿延二千多公里的多瑙河
圖拉真皇帝於二世紀初,在今天羅馬尼亞的位置設立了達契亞行省,從地圖上看來明顯突出了一塊,該地既無天險又非戰略要地,鄰近平原地帶的該地,蠻族易於集結大量部隊,只要冬天一到,多瑙河一結冰,蠻族便可輕易集結大批部隊渡河犯邊,因此羅馬在三世紀左右,在奧雷良終結「三國時代」的前後,果斷的放棄了達契亞省,後世統治者以專心經營多瑙河沿線的軍事要塞為要務。

紅色部分為達契亞省,即今日羅馬尼亞所在。
多瑙河防線的戰略地位,在皇帝狄錫烏斯(Decius)死於阻擋哥特人南掠的戰役後益顯重要,在國防需求徒增的背景之下,多瑙河的前線部隊在能征善戰之餘,也成為羅馬中樞難以節制的驕兵悍將,自塞維魯在多瑙河前線紫袍加身以來,後世的皇帝像是奧雷良、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烏斯等軍事強人的背景都相當雷同,在前線被擁立為帝,或者出生於鄰近前線的省份,抑或憑恃在多瑙前線的軍職而飛黃騰達者,我們便將其歸類為「多瑙集團」。

多瑙河前線的省份與軍事要塞,其中軍事要地以「卡爾農屯」與「錫爾米翁」最為重要。
與隋唐帝國的「關隴集團」概念類似,多瑙集團亦是扮演帝國再造的關鍵角色。

中興之主─戴克里先
羅馬中樞在前線不斷發生軍事政變之下始終不得穩定,在戴克里先即位後,做出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求穩定政局,主要的作為有:一、將禁軍的權限縮小,禁軍統領一職文官化,二、帝國交由四位皇帝共治,二位正帝(奧古斯都)二位副帝(凱撒),三、在行政區劃方面設置四大行臺(即四大軍區),交由四位皇帝統治,以求在領土相隔遙遠的情況下仍能完成國防分工。

戴克里先創建的「四帝共治」制
在四大軍區中,以「伊里利孔」軍區(Illyricum)最為重要,因為這裡緊鄰多瑙前線,又是農業地帶,該區的子弟除了務農之外別無出路,想要出人頭地唯有透過從軍一途,與前面提到的「多瑙集團」題旨不謀而合,在羅馬帝國晚期的歷史中,「伊里利孔」一詞將反覆出現,這裡可謂多瑙集團的「龍興」之地。

戴克里先所創建的四大行臺制,範圍涵蓋多瑙前線的即為「伊里利孔」行臺
在戴克里先之後,君士坦丁烏斯在制度上做出很大的改變,四位皇帝由自己和三位兒子擔任,除了「家天下」涵義外,更有著中央集權的考量,到了君士坦丁大帝索性將自己定為一尊,其他併帝只是有名無實。其中君士坦丁烏斯的名字中帶有「弗拉維烏斯」(Flavius)這個稱號,他的兒子們也同樣繼承了這個命名模式,弗拉維烏斯原是「弗拉維王朝」的國姓,但在這個時期更像是一種榮譽頭銜,羅馬中樞的皇帝、高官、將領們,很多人的名字中都帶有「弗拉維烏斯」,而他們的出身背景多出於多瑙集團,因此「弗拉維烏斯」也成了後世史家辨識多瑙集團成員的指標之一。
君士坦丁王朝終結後,華倫提尼安一世(Flavius Valentinianus)繼位,其父原為君士坦丁大帝的舊部,為了因應匈人(Huns)引發的哥特民族大遷徙,他將自己的弟弟瓦倫斯(Flavius Valens)擢升為併帝,替其防守帝國東半部,這個做法成為日後狄奧多西大帝分割東西帝國的濫觴,瓦倫斯不久於具指標性意義的亞德里亞堡之役殞身,其役標誌著民族大遷徙時代的來臨。

維塔勒‧盧米納埃斯畫作:《哥特人渡河》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後世多半主觀的認為這些哥特人遷入羅馬境內,一開始的目的必定是想取羅馬而代之,然而事實並不然,否則,又該如何解釋哥特民族非但沒代羅馬而興,反倒走入歷史的窮巷?
在狄奧多西大帝即位後,哥特人以部落為單位遷入羅馬境內,狄奧多西招安部分的哥特人(即西哥特Visigoth),哥特人反過來成為了帝國的盟友。
從族群觀點來看,這些曾為邊患的「蠻族」中,已有不少人已脫離原生部族,成為羅馬的一部份,原先的「羅馬」、「哥特」族群分界與定義已經開始模糊,翻開史冊你會赫然發現,出任羅馬中樞成為高官的多瑙集團份子中,有不少帶有蠻族血統,也些甚至本來就是哥特的部酋出身,多瑙集團至此又加入「蠻族」這支生力軍,其又將如何影響羅馬帝國晚期的政局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