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羅馬帝國晚期的「多瑙集團」(三)

文-賴庭光 編輯-Alice Wang

敵人抑或衛國干城?

羅馬帝國晚期的國防多仰賴「蠻族盟友」的支持,肇因乃是三世紀初皇帝卡拉卡拉(Caracalla)頒布的安東尼法(Antonine Constitution)將羅馬公民權授予帝國境內的所有自由人,過去取得公民權的最快途徑便是透過服兵役,但如今變得毫無吸引力,帝國公民服兵役的慾望銳減,反倒是越來越多日耳曼裔的將士進入軍隊體系。

一個最直接的證據是:多瑙前線,擁戴將軍稱帝的方式是「將其高舉於盾上」,這是日耳曼將士的舊俗,這說明了日耳曼人滲入羅馬軍隊甚至中樞已成不可擋之勢。

4-5世紀期間,左右羅馬朝政者有不少便是蠻族血統,「多瑙集團」至此多了一方勢力,與羅馬中央兵戎相見的動機都是為了加入羅馬帝國中樞,而不是為了顛覆羅馬!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斯提利科(Stilicho)、阿爾伯加斯特(Arbogastes)、阿拉里克(Alaric)、埃提烏斯(Aetius)...等人。

帝國晚期的政局多半是幼主即位抑或皇帝無能,得以力挽狂瀾的反倒是這些蠻族出身的將領勳貴,斯提利科是具汪達爾血統的將領,早年跟隨狄奧多西,帝國分治後,斯 提利科成了顧命大臣之一,長期出任「Majister Milltum」即兵馬大元帥一職,暫時穩定了帝國西半部的政局,多次出兵擊敗不受中央節制的蠻兵統領阿拉里克,但最終結局是背負「通敵」罪名被霍諾里烏斯帝處決。

斯提利科與其妻

另一知名人物阿拉里克,以其攻陷羅馬城的事蹟而為人熟知,他似乎是後世史家筆下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罪魁禍首,但事實是,這是阿拉里克為了進入羅馬中樞求官而做的下策,最初他率西哥特族助狄奧多西皇帝擊敗異端皇帝尤金尼烏斯,最終卻無封賞,只好起兵劫掠,他最初動機是進入東部帝國中樞,未果,後便至西部求發展,與當時的兵馬元帥斯提利科發生激烈衝突,後來斯提利科被誅,兵馬大元帥一職空了出來,阿拉里克向羅馬中央索要此職但被拒,於是便率軍進入羅馬城。

羅馬城遭受史無前例的文化浩劫是後世之筆,事實上,這可以說是史上最有禮貌的洗劫,阿拉里克將婦女集中在教堂,非但秋毫未犯,還妥善安置,部眾之中的匈人雖有搶掠行為,但總體來說不嚴重,因為羅馬城早已不是什麼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帝國多年前遷都至米蘭、拉凡納,羅馬充其量只是文化象徵意義的古都,聖奧古斯丁還煞有其事地以此做為「上帝之城」的藍本,後世亦將「多瑙集團」間的權力鬥爭給誤解了。

阿拉里克 羅馬

公元410年,阿拉里克率軍進入羅馬。

自狄奧多西帝將哥特人作為「軍事外勞」的盟友身分移居至羅馬世界,哥特人成為帝國的農戶、戰時則提供兵員,羅馬打著以夷制夷的策略,將劃為體制內的蠻族視為盟友,與體制外的蠻族相抗衡,默許在其境內建立國中之國,至此,我們甚難分判定,作為東日耳曼語系的哥特人,究竟是羅馬之敵抑或羅馬之友?是帝國一部份或是外人?

匈人帝國:「大哥特」構想的催化劑?

讓我們稍將視角自「多瑙集團」轉至歐亞大草原的西端,這裡是民族大遷徙的起點,始作俑者便是匈人(Huns),匈人是如何出現在歷史的舞台?與西漢時期的冒頓單于建立的匈奴帝國有無接關係?這些問題迄今無從考究。

阿提拉的宮廷

阿提拉的宮廷

匈人將哥特族自黑海草原驅趕至羅馬境內,引發一連串雪崩效應,匈人集團強人阿提拉(Attila)即位後,統一了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哥特諸部,統一了羅馬的北疆邊患,牙帳設在潘諾尼亞,即今天的匈牙利草原,由於匈牙利草原面積僅有蒙古草原的4%,無從建立起如「冒頓單于」般的集權大帝國,只得透過驅策哥特諸部來向羅馬索貢,就某些層面來看,由於阿提拉嚴格管制人員馬匹進入羅馬境內,阿提拉的匈人帝國實際上延緩了民族大遷徙的步伐,待匈人帝國崩解,羅馬中央反倒被原阿提拉麾下的日耳曼諸部壓垮。

為了脫離匈人集團而激起的「哥特認同」,可以說是為了之後的「大哥特」構想鋪路,率先發難的東哥特部,在脫離匈人集團後遷居至多瑙河下游,日後一度在羅馬構建新文明胚胎的狄奧多力克便是誕生於此,要說匈人帝國是迎接西歐文明的前奏或催化劑,一點也不為過。

狄奧多力克大王像的錢幣

與古羅馬同歸於盡的東日耳曼人

在俄國資產階級已不復存在的情形下,這些馬克思主義者卻讓自己去填補他們的歷史位置。

這句話是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布爾什維克黨對右傾的克倫斯基派的嘲諷,但如果用來形容羅馬帝國西部晚期的政局態勢可說一點也不違和。

羅馬帝國晚期的收場可以說是場戲謔的鬧劇,長期扮演「羅馬中樞」的日耳曼宿衛將領奧圖亞塞(Odoacer)意識到這齣戲已經演不下去了,索性將其權杖歸還給東部的羅馬皇帝,自己則在義大利半島稱王,在其之後的狄奧多力克取代之,並建立東哥特王國,眼看一個代羅馬而興的政權即將誕生,但歷史的弔詭之處在於,羅馬卻將「正統」交棒給了較晚進入歷史舞台的法蘭克人,根本原因在於哥特人宗奉的阿利烏斯信仰與帝國三位一體官方意識形態始終無法調和,東日耳曼語系的哥特人反而就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東哥特王國

東哥特王國:一個即將代羅馬而興的文明?

476年的意義是要被重估的,因為這不過是中央「羅馬性」的消逝,地方的「羅馬性」仍存,羅馬法、莊園經濟、教會組織、拉丁文...仍存,尤其是基督教之後更成為中興西歐文明的基石。藉由對多瑙集團的初步理解,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羅馬晚期錯綜複雜的歷史,以求在「文明的衰頹,野蠻的勝利」之外能有跳脫窠臼的新觀點。

參考資料:

孫隆基,《新世界史第二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6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簡介

歷史大觀園是為了華語社會所創建的歷史教育平台。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以歷史學家的觀點剖析各國歷史﹐筆者包含精通世界史的孫隆基教授,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的杜子信助理教授。提供備考學生以及教育人士免費的教材資源與最新的史學創見。


免費訂閱

© 2023 by FEEDs & GRID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location: 台灣 台北市/ 嘉義縣 中正大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