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地理防線讓羅馬滅亡?

文-杜子信 編輯-Alice.Wang

多瑙河中下游防線作為羅馬帝國北界的致命缺口

—聆聽孫隆基教授《羅馬帝國的多瑙集團 》有感

自從紀元9年羅馬大將瓦魯斯(Varus)所率領的三支羅馬軍團在東進萊茵河以東,慘遭謝魯斯克部族首領赫爾曼/阿米尼烏斯(Herrmann/ Arminius)所領導的西日耳曼部族聯軍所伏擊,致遭全軍覆沒之噩後,屋大維被迫放棄將帝國北界推進至日耳曼核心地帶的想法,隨即沿著萊茵河(Rhein/ Rhine)及其支流麥茵河(Main),一直延伸至多瑙河(Donau/ Danube),屯置重兵駐守,並在兩流域之間建立起一道「界牆」(limes),作為羅馬帝國的北界。

然而這道沿著自然山川所打造的帝國北界,其中間及後段部分卻存在著致命的缺失。係因多瑙河在通過文多波那(Vindobonna,即今奧京維也納Wien)及卡爾農屯(Carnuntum,即今奧地利城市德意志—長者堡Deutsch-Altenburg)之後,進入了開闊的平原地帶,直迄多瑙河注入黑海為止。該河左岸連綿不絕的遼闊大草原地形,成為外來部族長驅直入且是匯集重兵集結的有利地點,多瑙河作為自然天險僅存在於晚春至深秋之期,待隆冬降臨之際,河面冰封凍結,不僅無法形成天然障礙,甚至成為了大部隊越境的便捷大道。

羅馬帝國的界牆

圖拉真在位時的羅馬帝國全盛版圖

(粉紅色部分不屬羅馬帝國版圖,而是帝國的從屬國)

當1至2世紀羅馬帝國軍力方強之際,力守這道防線已頗感吃力,於是大力推行所謂的「從屬(附庸)國政策」(Clientelstaatenpolitik),意即將邊境交壤地帶的眾多異族以盟邦之名而納入帝國的軍政體系之下,餽贈加盟部族大量金錢物資、部族首領領受羅馬帝國的官餉,令其指揮其部族兵員而充任帝國防禦的前鋒部隊,此種措施可謂是一項「以夷制夷」之策。然而在實際層面上,這套從屬國政策的運作其實並不順遂,許多作為羅馬帝國的盟邦異族,在獲得來自帝國的大批資源之後,暗中發展自身實力,至於帝國所賦予的防禦外敵任務則虛與委蛇,甚至暗地勾結外邦異族,引為來日對抗羅馬帝國之己助。種種弊端不啻說明這項政策根本是一項養虎貽患之舉,紀元1至2世紀之交的達西亞人起事並引爆的「達西亞戰爭」(Dakerkriege/ Dacian Wars),尤其清楚說明了羅馬帝國的從屬國政策的嚴重缺失。

172-175年間的馬可曼尼戰爭

時至1世紀末期,達西亞人在長期接受了羅馬帝國的大量餽贈之後,卻仍不時發動叛變,尤其在85至86年時,甚至幾乎殲滅了向來在羅馬軍團中享有高度盛名的高盧雲雀軍團,重創羅馬大軍。達西亞人的首領德切巴魯斯(Decebalus),一再利用羅馬帝國欲藉從屬國政策而收納並安撫達西亞人的心理,趁機大舉發展自身實力,並且西聯游牧部族伊朗語系的雅吉格人(Jazygen/ lazyges)及日耳曼部族,伺機對羅馬帝國發動攻擊。情勢迫使羅馬帝國不得不更弦易張,於是新皇圖拉真(Trajan, Marcus Ulpius Traianus, 53-, 帝98-117)上台之後,決心對達西亞人發動大規模攻勢,遂有101至106的兩次「達西亞戰爭」,最後在擊潰了德切巴魯斯大軍,並征服了達西亞全境之後,旋即建立起了羅馬帝國最後的行省:達西亞省。

圖拉真在多瑙河以北建立的達西亞省,使得帝國的多瑙河防線在東北部明顯向外凸出一大塊,就軍事戰略的角度而言,此一決策並無太大問題,唯一未盡完善之處的是,他沒能將帝國沿邊防線建構完整。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達西亞所在位置約略就在今日的外西凡尼亞(Transylvania)之地,該地是一個外圍有類似馬蹄形狀的東喀爾巴阡山(Carpathians)外緣的天然山險所環繞,因此可倚為憑恃,但他卻忽略了西方的一大片廣袤的大草原地帶:潘諾尼亞平原(Pannonia),即今日的匈牙利平原,使得來自北方的日耳曼部族或東邊歐亞草原上的游牧部族,很容易越過喀爾巴阡山的弗雷茨克隘口(Verecke Pass)而向西進入潘諾尼亞平原。先前伊朗語系的雅吉格人即循此孔道而進入,並一度與達西亞人聯手而造成帝國邊防上的威脅,然而最大威脅係來自於160年之後的西日耳曼部族馬可曼尼人(Markomannen/ Marcomanni)。

馬可曼戰爭中的雕像畫

馬可曼尼人沿著多瑙河外的馬希河平原一直到潘諾尼亞平原不斷的越河西犯帝國邊境,使得161年即位的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121-, 帝161-180)遂持續的置重兵於此。甚至奧理略有近十年的時間(172-180)御駕親征馬可曼尼人,因此馬可曼尼戰爭對中期的羅馬帝國而言,真可謂是一場極為艱困的戰爭,直到180年奧理略終於擊潰馬可曼尼人而穩住了多瑙河中游邊界地帶之後,終於消弭了此一邊防大患。幾盡艱辛而取得了慘勝的奧理略,終於深刻體認到多瑙河作為羅馬帝國北界,實有著致命的缺失存在。因此他在詳觀北疆山川地理形勢之後,旋即擬定一項計劃,即打算將羅馬帝國北界一舉向北延伸至今日的捷克及斯洛伐克北疆,即喀爾巴阡山的外緣地帶,建立兩個省分:馬可曼省及薩馬提亞省,東聯達西亞省,從而建構起一道完全依憑天然山險所構建成的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防線(Alps-Carpathians line)。

假若此一計劃能夠成真,則羅馬帝國的北疆將由諾瑞孔省所在的阿爾卑斯山,一路沿著西喀爾巴阡山至東喀爾巴阡山的外緣,而終抵於多瑙河下游的達西亞省,這種依憑自然天險的防線將大大有利於羅馬軍力的防禦,日後蠻族若要入侵羅馬帝國,恐將面臨極大的困難。然而180年奧理略的遽然駕崩,其子孔莫德斯無意推行其父雄心大志,旋即罷兵南歸,仍以多瑙河防線為國界,繼續執行先前缺陷暴露無遺的從屬國政策。於是機會一去不再,同時種下日後羅馬帝國的一系列的邊患災難之始,其後潘諾平原一再成為游牧部族及日耳曼諸部族入據並侵襲羅馬帝國的攻擊發起地,使得東邊孤立於多瑙河北岸的達西亞省亦無法再守,終至271年盡棄之。

歐洲自然地理形勢圖

總而言之,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防線實為對羅馬軍團最有利也是佈防代價最小的方案,這項方案最遲到五賢君的最後一位君主奧理略之時,已被充分認知。惜因「哲學家皇帝」奧理略實在太過自私,將皇位傳位給其才識皆不足以堪大任的兒子孔莫德斯,致而破壞了原本施行良好的養子制度,使得這項宏圖大業因而未能實現。假若傳賢不傳子的養子制度能夠在奧理略之後被繼續施行,咸信具遠大抱負的後繼有識見之君主,應會將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防線付諸實行,則日後羅馬帝國在面對一連串的外族入侵時,或將較能依憑有利天險而從容應對之,不致出現一連串的邊防災難,亦不致或至少延後引發一系列政經社危機,果真如是,則後世的羅馬帝國史勢將因而改寫。

杜子信助理教授

德國卡瑟爾大學歷史學博士,擅長德意志史、奧地利暨哈布斯堡帝國史、中東歐(波、捷、匈)各國史、巴爾幹地區史,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30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簡介

歷史大觀園是為了華語社會所創建的歷史教育平台。在全球化的時代下,以歷史學家的觀點剖析各國歷史﹐筆者包含精通世界史的孫隆基教授,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史的杜子信助理教授。提供備考學生以及教育人士免費的教材資源與最新的史學創見。


免費訂閱

© 2023 by FEEDs & GRID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location: 台灣 台北市/ 嘉義縣 中正大學

bottom of page